搜尋:
 首頁 > 最新消息/衛教專欄 > 其他衛教文章 > 耳鼻喉科常見疾病及其用藥
 
    BACK
耳鼻喉科常見疾病及其用藥

 

壹、   耳科疾病

1. 外耳道異物:分成動物性及非動物性,後者常見於小孩。前者可先噴入xylocaine,再夾出。

2. 耳垢栓塞:可先給予含有雙氧水的甘油耳滴劑,或是給予antipyrin ear drop,再於門診清除。

3. 外耳炎:再分成急性廣泛性外耳炎、急性局部性外耳炎、慢性外耳炎及溼疹性外耳炎。

A.      急性廣泛性外耳炎:又稱為swimmer’s ear,多發生於夏季。由於熱與潮溼易使外耳道皮膚腫脹,阻塞毛囊開口,有利於細菌繁殖。最常見的菌種是pseudomonas aeruginosa。主要症狀是耳道紅、腫、熱、痛、耳朵流膿。治療方式除了給予含有抗生素的耳滴劑(sofradex ear drop,otosporin ear drop)。局部處理保持耳道乾淨及乾燥亦很重要。另外可給予症狀解除之口服藥物。

B.      急性局部性外耳炎:主要是因毛囊發炎造成otofuruncle。常見菌種是staphylococcus,會造成耳朵痛甚至形成膿瘍。處理方式與急性廣泛性外耳炎同。

C.      慢性外耳炎:主要是因黴菌感染引起,以Aspergillus niger, Actinomycesyeasts最常見。會造成耳道紅、平滑,甚至看到菌絲。治療方式是給予含有抗黴菌作用之klargin ear drop

D.      溼疹性外耳炎:是耳道皮膚的一種過敏反應。可因耳滴劑(dermatitis medicamentosa)、髮膠等化學藥劑(contact dermatitis)、耳膿(infectious eczematoid dermatitis)而引起。有些則因本身特異體質而引起。可給予含有類固醇耳滴劑及止癢的口服藥。最好的治療方式是避免再次接觸過敏原。一般來說,耳滴劑使用超過十天以上就有可能會造成dermatitis medicamentosa

4. 耳郭蜂窩組織炎及軟骨膜炎:二者的分別在於後者不會侵犯耳垂。常見的菌種是G(-)pseudomonas,有時會再繼發G(+)staphylococcus二次感染。耳殼會紅、腫、熱、痛。治療方式是給予強力抗生素,通常會造成耳朵變形。

5. 外傷性耳膜穿孔:保持耳朵乾燥是不二法門,不須給予耳滴劑,可給予預防性口服抗生素。若三個月耳膜未長好,再考慮手術。

6. 中耳炎:再分成急性中耳炎、慢性中耳炎及中耳積水。

A.      急性中耳炎:耳膜會充血、腫脹,病患會發燒、耳朵痛。主要菌種為streptococcus pneumoniaehaemophilis influenzae,佔60%。根據統計,有70%的小朋友在三歲以前會有多次的中耳炎發作。在七歲以後,機率就會大大的降低。在治療方面,一旦診斷出有急性中耳炎,抗生素至少給予十到十四天。第一線抗生素是amoxicillinampicillin。若對penicillin過敏,則改用erythromycinsulfisoxazole。若懷疑有能產生beta-lactamaseH.influenzaeB.catarrhalis時,則改用amoxicillin-clavulanate(augmentin)trimethoprim-sulfamethoxazole。一般來說,使用抗生素48小時後,症狀會有所改善。另外可再給予解熱、鎮痛、去充血劑。若合併有鼻竇炎或腺樣體炎等上呼吸道疾病需一併解決。

B.      中耳積水:多無症狀只會造成傳導性聽力喪失。耳膜可能增厚或呈現琥珀色,甚至看到氣泡或空氣-水線(氣液介面)。不同於急性中耳炎,有35%的中耳積水進行細菌培養時,並未長出細菌。而有15%培養出H.influenzae8%培養出B.catarrhalis7%培養出streptococcus pneumoniae。最好的治療方式是給予2130天的抗生素,有些人認為抗組織胺亦有效。一般來說,若治療三個月仍無效時,則需考慮置放中耳通氣管。手術時可能需合併進行腺樣體切除術。而置放中耳通氣管的最常見併發症是耳漏。

C.      慢性中耳炎:有二種形式分別是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及塌陷性中耳炎,此二種均可能引發次發性膽脂瘤。除非合併細菌感染,否則需手術才有可能痊癒。

7. 突發性耳聾:原因不明,但主要有三個理論較為大家所接受,分別是病毒感染、血管因素、內耳膜破裂。由於原因不明,因此,治療方式不一。但較為大家所接受的方式是給予類固醇。較佳的預後因子有年輕人、中或低頻聽力喪失、未合併眩暈、中度或輕度聽力喪失及儘早治療。

8. 藥物性耳中毒症:有些藥物會損及前庭或耳蝸功能。包括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,cisplatin,carboplatin,loop-diuretics,salicylates,quinine等。

9. 耳鳴:是一種主觀的感覺,治療效果常令人沮喪。臨床發現暴露在爆發的巨大聲響下,會造成短暫性的耳鳴。而50-60%的噪音性聽力喪失者會合併耳鳴。且聽力喪失越嚴重則耳鳴的機率及嚴重度均會上升。一般來說,心理狀態及生理狀況均會影響耳鳴。

10.      眩暈症:耳部疾病及全身性疾病均會造成眩暈。耳部疾病方面包括美尼爾氏症、前庭神經炎、良性陣發性頭位眩暈、血管病變(前下小腦動脈症候群、椎骨腦底動脈循環不全)及藥物性耳中毒症。全身性疾病包括糖尿病、高血壓、迷路梅毒、多發性硬化症等。藥物治療無效才考慮手術。

.鼻部疾病

1. 鼻部異物:若小孩有單側性鼻漏,就需考慮有鼻內異物。除了將異物取出外,若合併有鼻竇炎、鼻韌血(流鼻血)需一併處理。

2. 鼻韌血(流鼻血):再分成前方鼻韌血及後方鼻韌血

A.      前方鼻韌血:多因鼻中隔前方之little’s area糜爛造成。常見於小朋友。處理方式是利用20%硝酸銀或50%三氯醋酸燒灼。

B.      後方鼻韌血:源自於sphenopalatine arteryethmoid artery。難以燒灼,需靠鼻填塞。

3. 鼻竇炎:再分成急性、慢性鼻竇炎及黴菌性鼻竇炎

A.      急性鼻竇炎:主要症狀有臉部疼痛、鼻塞、黃膿鼻涕、嗅覺喪失或發燒。主要菌種和急性中耳炎同,包括streptococcus pneumoniae,haemophilus influenzae,moraxella catarrhalis。一旦診斷出就需給予第一線抗生素amoxicillin 1014天,若有效可再給1014天。若無效可改給trimethoprim-sulfamethoxazole1421天,甚至給ciprofloxacin

B.      慢性鼻竇炎:症狀超過二個月就可定義為慢性鼻竇炎。症狀與急性鼻竇炎相似,易長出息肉。細菌培養常有streptococcus,staphylococcusanaerobes混合菌種。藥物治療效果不彰,常須外科療法。

C.      黴菌性鼻竇炎:對於健康者以aspergillus最常見,其症狀與慢性鼻竇炎相似,多需手術治療。另有一種惡性的黴菌感染白黴菌症(mucormycosis),亦侵犯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。若不治療,通常會在幾天內死亡。

4. 過敏性鼻炎:主要症狀為鼻子癢、鼻塞、打噴嚏、流鼻水,和體質有關,因此,無法根治。除了環境控制外,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、免疫療法及外科手術。在藥物治療方面有以下幾種:

A.  抗組織胺藥物:第一代.抗組織胺藥物為短效型,主要會造成嗜睡的作用。第二代較不俱脂溶性,無法通過腦血管障壁,因此不會有嗜睡的作用,且為長效型。第二代共有四大類,分別是loratadine, cetirizine, astemizole terfenadine。後二者和macrolide antibiotics(erythromycin)imidazole family合併使用時,由於都是由肝臟的細胞色素p-450系統代謝,因此過量時會引發心律不整。

B.  去充血劑:經由刺激α1α2 adrenergic receptor 而作用。主要有二種,分別是pseudoephedrinephenylpropanolamine。由於同時會作用在心臟、全身血管,可能會造成心跳加數。一般不建議使用於控制不佳之高血壓、嚴重冠狀動脈疾病者。對於糖尿病、甲狀腺功能抗進、封閉性青光眼、冠狀動脈疾病、心臟功能不佳、攝護腺肥大或尿液滯留病患,則需小心使用。至於局部的去充血鼻噴劑,雖能減緩鼻塞,但若長期使用,則高比率會造成

B.rhinitis medicamentosa 非但作用時間減緩,停用後反而更塞。

C.  肥大細胞穩定劑:能防止肥大細胞釋出化學媒介物質,因此作用緩慢。其和抗組織胺藥物一樣,對於打噴嚏、流鼻水、鼻子癢效果比對鼻塞效果好。

D.  類固醇:影響化學媒介物質的形成。局部類固醇鼻噴劑通常需三天才能產生臨床作用,二星期後效果最好。因此需持續使用,而非間斷性或有需要時才用。至於口服類固醇,於症狀嚴重時才考慮使用。

5. 血管運動性鼻炎:為自律神經失調,對於環境刺激物、溫度、溼度改變很敏感,而造成鼻塞、流鼻水。打噴嚏、鼻子癢症狀較少。鼻黏膜溼潤、紅腫、肥大。治療方式主要靠症狀療法。鼻黏膜過於腫脹則可考慮手術。

6. 藥物性鼻炎:藥物引起,主要症狀為鼻塞。長期使用局部鼻部血管收縮劑,會造成血管張力喪失,持續血管擴張及鼻塞。此時需停用鼻噴劑,改用口服去充血劑。另外某些抗憂鬱劑、口服避孕藥、抗甲狀腺藥物、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、β-阻斷劑、酒精均可能有此副作用。

.咽喉部疾病

1. 口腔潰瘍:給予口內膏塗抹,病患多食用維他命B

2. 口腔念珠菌感染:口腔出現白色斑點,多見於免疫力低下之病患。可給予mycostatin suspension漱口。

3. 咽喉、鼻咽炎:為病毒或細菌感染,症狀療法即可。

4. 扁桃腺炎:急性扁桃腺炎會造成喉嚨痛、發燒、牽涉性耳痛、頭痛。主要菌種為streptococcus,staphylococcus,因此,給予抗生素及症狀療法。慢性扁桃腺炎則有較高比率合併厭養菌感染。若急性發作合併膿瘍形成,則需外科切開引流。

5. 頸深部感染:為耳鼻喉科急症。病源菌包括多種,因此治療時會給予three-combine antibiotics。多需外科切開引流。

6. 顳頜關節症候群:顳頜關節咬合不全引起,會有劇烈耳痛、頭痛,甚至牙齒痛。需做物理治療、給予止痛劑,併確定病患牙齒咬合是否正確。

7. 急性會厭軟骨炎:為耳鼻喉科急症,病源菌以haemophilus influenza最多見。抗生素則給予ampicillin chloramphenicol。至於是否給予類固醇則見仁見智。

8. 聲帶炎:語言治療重於藥物治療,若長出結節或息肉時則可能需接受手術夾除,但仍以不正確方式使用聲帶,還是會再長。

.唾液腺疾病

1. 急性化膿性.唾液腺炎:.唾液腺會紅、腫、熱、痛,有時管口會流膿。以

1.staphylococcus aureus感染最多見。治療時除了給予抗生素外,且要求病患多喝水。若有膿瘍形成,則做外科切開引流。

2. .唾液腺腫瘤:手術治療。

 

 

健康清新   89210657

 
 
     
BACK | ▲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