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事醫學工作近二十年,一直有感於傳統醫學僅著重於治已病的不足,對於預防疾病、養生保健,似能著力之處不多。多年前,在因緣際會之下,接觸了功能性醫學的領域,這才讓我了解到醫學的確不但能治“已病”,更能治“將病”,甚或預防“未病”。將醫學徹底融入生活型態與飲食、營養之中,才能夠真正照顧到全方位的健康,使身、心、靈達到平衡舒適的境地。
而在這網路發達,知識爆炸的世代,各種五花八門的治療如雨後春筍般的蓬勃發展,為什麼我執著於功能性醫學?到底功能性醫學的理論和傳統的西方醫學有什麼不同?每當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時,我都會回答:其實功能性醫學基礎也是傳統的生理學、生化學和免疫學,只是隨著科學和實驗設備的進步,同樣藉由血液、尿液、糞便的分析,經由這些更深入的方法,可以讓我們知道來自遺傳的優勢或缺失,代謝功能有無衰退,營養狀態是否恰當,荷爾蒙系統平衡與否…,這些都是為了瞭解個人體質與健康狀態,進而據以設計個人化的療程或養生計劃。而不再是經由傳統的血液檢驗、超音波、腸鏡、胃鏡及X光等檢測方式,只能偵測器官損傷及解剖生理上的改變,這兩者在醫學上不但不互相排斥,反而有互補的功用,使其更能達到預防醫學的目的。換言之,藉助功能性醫學能夠真正檢視出您健康問題的根源所在,真正做到“治本”而非僅“治標”。
在此,就現代人常見的“便秘”問題來做個簡單的解釋:排便習慣不好,最擔心體內毒素的累積,進而增加大腸癌的罹患率,傳統的檢查,包括糞便潛血反應和令人聞之怯步的大腸鏡檢查,都只能確認目前您的大腸有無良性息肉和惡性腫瘤的增生,但是這些檢查,無法告訴您的腸黏膜是否健康?腸內菌叢是否平衡?腸道酸鹼度是否恰當?而這些正是功能性醫學所努力的方向。
功能性醫學的檢測可分為幾大類,在此逐一做簡要的說明: